自从“雾霾”成为热门词汇,除霾招数便百花齐放。减排、限行、启用新能源……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治霾办法,然而近来,“借风”除霾的方法屡被提起。
7月1日至7月2日,2014城市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。会上,一个被重点强调的观点一经提出,便成为会议亮点。这个观点是:城市规划应该留出风道。
城市风道,又称为城市通风廊道,是指在静稳无风、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,为防止污染物堆积,在规划里考虑留出主风向和次风向通道,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,将霾等污染物吹走,成为备选除霾方式之一。
“城市风道”理论对治理雾霾的现实可行性究竟高不高?“留出风道”从环境保护角度,会不会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?羊城晚报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。
多城市追捧?
令“城市风道”进入公众视野的是杭州媒体的一篇报道。2013年11月,杭州媒体称,杭州要建设巨大的城市风道,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,以便吹走城市上空的灰霾。
杭州是一座“三面环山一面城”的城市,南面、西面、西北面有不少的山岭,北面有半山、超山等,只有东面是平原,钱塘江沿老城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去。在杭州,共有高层建筑4000多幢,大部分集中在主城区和钱江新城。
专家分析,杭州夏季以东南风为主,原本清凉的东南风可以经过钱塘江上、夹带一些凉润的江风,顺江堤、鱼塘、农田和比较低矮的建筑群,一路向老城区和西湖吹去。但大批高层建筑正好阻挡在风向杭州主城区吹去的行经路**。钱塘江上的风吹不进来,市中心的污染物同样也吹不出去,风到了某一个地方,被建筑物阻挡,就要再向上“翻越”,延缓了散热的速度,这就导致雾霾长时间停留。加之,白天高层建筑物的墙壁和屋顶受到阳光照射,区域很快升温,杭州夏天热岛效应也更加严重。
为此,有专家提出,杭州需要更多没有阻拦的东西向街道,顺着城市的风向,以利用自然风降温、交换空气。杭州提出结合六条生态带进行通风廊道规划, “开展城市通风廊道研究,减轻雾霾天气影响”也作为今年杭州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。
采取同样思路的还有上海。据了解,上海在规划建设浦东新区时,便特意留出250米宽的世纪大道作为“风走廊”。而以 “火炉”著称的武汉,为了降温,一度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,建成六条生态绿色走廊。依靠这六条**窄二**里、**宽十几公里的“风道”,武汉夏季**高温度平均下降1℃-2℃。
翻看资料,羊城晚报记者发现,南京、株洲、贵阳、绍兴、福州等多个城市也纷纷传出类似声音,将进行“城市风道”规划,以此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。
如何打通“经脉”?
对于“城市风道”,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曾有过这样的表述,“风道犹如城市的‘经络’,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”。
那么,如何利用风道,给闷在“蒸笼”里的城市有效降温呢?广州市规划局有关专业人士向记者介绍,要建城市“通风走廊”,需要考虑几方面因素。一是构建“生态廊道”,首先要根据地区的地形地貌,结合好自然生态要素,沿城市主要道路、公路、铁路、河流、湖泊等周边,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。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规划,合理布局街道走向、道路走向、建筑物分布等。
“生态廊道可以将风导入城市,促进空气流动,降低热岛效应;同时,廊道内大量植被可以吸收、过滤大气的有毒物质,提高空气质量的功能。但是,‘生态廊道’和‘城市风道’还是不同。”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吴兑说:“‘生态廊道’主要是指植被和水的问题。生态廊道和盛行风向会有交角,希望规划部门在设计生态廊道、绿化通道和湿地建设时,让其轴向与盛行风没有夹角。如果两者形成90度那是顶牛,有30-50度角效果不佳,如果与盛行风向平行,空气就有非常好的及时扩散效果。”
据了解,德国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(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),人们就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,让焚风从城市中穿过,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,效果非常好。而在中国香港,沿着城区风道口上有高大建筑,和盛行风有了90度夹角,人称“屏风楼”,就是造成主城区稀释扩散能力下降的反面教材。
翻阅广州生态廊道结构图,羊城晚报记者发现早期建设的沿江路、中山路,新中国成立后建的东风路,**中到后期建的环市路,以及改革开放建的广园路,基本都是和河道、盛行风向平行,但中间也有连接线,如广园路部分路段,“如果部分路段引向东北走,那么到了旱季灰霾严重季节,借助城市风道,可以出现更强的污染物稀释扩散作用。”吴兑说。
下一条:晋江市水质检测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